複製鏈接
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

背扁黃耆

鎖定
背扁黃耆,豆科蔓黃芪屬植物。主根圓柱狀,長可達1米;莖平卧,有稜,無毛或疏被粗短硬毛;葉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,先端鈍或微缺,基部圓形;總狀花序,疏被粗伏毛;苞片鑽形;花梗短;花萼鍾狀,被灰白色或白色短毛;花冠乳白色或帶紫紅色,瓣片近圓形,先端微缺,基部突然收狹;莢果略膨脹,狹長圓形,背腹壓扁,果頸不露出宿萼外;種子淡棕色,腎形且平滑;花期7-9月;果期8-10月。 [3]  “背扁黃耆”始載於《本草圖經》一書。 [4] 
背扁黃耆,分佈於中國東北、華北及河南、陝西、寧夏、甘肅、江蘇、四川等省地,生於海拔1000-1700米的路邊、溝岸、草坡及乾草場。 [3]  其喜温暖的壞境氣候,比較耐寒耐旱,怕高温、怕澇,對土壤要求不嚴。 [4]  背扁黃耆在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》中屬於無危(LC)。 [5]  繁殖方法一般為種子繁殖。 [6] 
背扁黃耆種子可入藥稱沙苑子和潼蒺藜,在《本草綱目》記載為“沙苑蒺藜”,有補腎固精、清肝明目等功效,可用於治療腰膝痠痛、遺精早泄、神經衰弱及視力減退、糖尿病等症狀。其株可作綠肥、飼料。因背扁黃耆的根系發達,還是水土保持的優良草種。 [1]  [7] 
中文名
背扁黃耆
別    名
蔓黃芪
沙苑子
潼蒺藜
植物界
被子植物門
雙子葉植物綱
薔薇目
豆科
黃耆屬
背扁黃耆
亞    綱
原始花被亞綱
亞    目
薔薇亞目
亞    科
蝶形花亞科
羊豆族
亞    族
黃耆亞族
亞    屬
簇毛亞屬
背扁組
命名者及年代
Bunge,1868

背扁黃耆植物學史

“背扁黃耆”始載於《本草圖經》一書。 [4] 

背扁黃耆形態特徵

背扁黃耆,豆科蔓黃芪屬植物。 [3]  主根圓柱狀,長達1米。莖平卧,單1至多數,長20-100釐米,有稜,無毛或疏被粗短硬毛,分枝。羽狀複葉具9-25片小葉;托葉離生,披針形,長3毫米;小葉橢圓形或倒卵狀長圓形,長5-18毫米,寬3-7毫米,先端鈍或微缺,基部圓形,上面無毛,下面疏被粗伏毛,小葉柄短。
總狀花序生3-7花,較葉長;總花梗長1.5-6釐米,疏被粗伏毛;苞片鑽形,長1-2毫米;花梗短;小苞片長0.5-1毫米;花萼鍾狀,被灰白色或白色短毛,萼筒長2.5-3毫米,萼齒披針形,與萼筒近等長;花冠乳白色或帶紫紅色,旗瓣長10-11毫米,寬8-9毫米,瓣片近圓形,長7.5-8毫米,先端微缺,基部突然收狹,瓣柄長2.7-3毫米,翼瓣長8-9毫米,瓣片長圓形,長6-7毫米,寬2-2.5毫米,先端圓形,瓣柄長約2.8毫米,龍骨瓣長9.5-10毫米,瓣片近倒卵形,長7-7.5毫米,寬2.8-3毫米,瓣柄長約3毫米;子房有柄,密被白色粗伏毛,柄長1.2-1.5毫米,柱頭被簇毛。莢果略膨脹,狹長圓形,長達35毫米,寬5-7毫米,兩端尖,背腹壓扁,微被褐色短粗伏毛,有網紋,果頸不露出宿萼外;種子淡棕色,腎形,長1.5-2毫米,寬2.8-3毫米,平滑。花期7-9月,果期8-10月。 [1]  [8] 

背扁黃耆產地生境

背扁黃耆 背扁黃耆
背扁黃耆分佈於中國東北、華北及河南、陝西、寧夏、甘肅、江蘇、四川。生長於海拔1000-1700米的路邊、溝岸、草坡及乾草場。 [1]  [3] 

背扁黃耆生長習性

背扁黃耆適應性強,喜温暖向陽的壞境氣候,比較耐寒耐旱,怕高温、怕澇,對土壤要求不嚴。 [4]  以排水良好而肥沃的夾沙土較好,其它土地也可生長。 [2] 

背扁黃耆繁殖方法

繁殖方法一般為種子繁殖。 [6]  於春末或秋初播種。每畝用種量1.5-2千克。在整好的壁上按行距30釐米開1.5釐米深的淺溝,種子用35℃温水浸泡一晝夜,涼幹後均勾播在溝內。將溝覆平,稍鎮壓後澆水,以後視墒情適當澆水,10-15天即可出苗。 [2] 

背扁黃耆栽培技術

選地整地:選乾燥、通風、向陽的田地、山坡乃至其它空地都行,還可與果樹間作這樣既充分利用土地,還增加了收入。加之為豆科植物,還可促進果園土壤改良,促使豐產。選好地後,每畝施腐熟堆肥廄肥2000-2500千克,過磷酸鈣25-30千克,深翻25釐米,耙細整平,做成120釐米寬的平畦。 [2] 
田間管理:苗高6-10釐米時,接株距10-12釐米定苗,毎穴留壯苗2-8株,同時補苗。定苗後,及時鬆土除草。出苗後應祝墒情適當澆水,切忌水分過多,以免徒長,影響結果。雨季要注意排水。苗高30釐米時,結合除草,把匍的枝條順成一行,便於將來管理和成熟後收。苗期,適當施淡的人糞尿。孕蕾期,結合鬆土除草,施人糞尿或硫酸銨1-2次,以促進開花結果。每年在化凍前都要迫施冬肥,每畝施肥或堆肥3500千克左右,用四齒劃破肥料,按土與龔混合蓋於地面,促使植株返青。年年都要中耕除草、迫施肥料。 [2] 
採收加工:在秋季,當莢果80%以上呈器色時,離地面6釐米處將全株割下曬乾,打出種子,除淨雜質。第1年可收將20千克左右,第2年收100-150千克,第3年、第4年還可打將。4年後打籽較少,應去根種其它作物。 [2] 

背扁黃耆病蟲防治

白粉病主要表現在葉正面有白色粉狀物,後期可見小黑點。防治方法:①摘除病葉病株,並集中燒燬。②發病初期可用50%託布津可温性粉800-1000倍液或65%代森鋅400倍液噴霧。 [2] 
蚜蟲危害基葉,可用40%樂果乳劑2000倍液噴殺每7-10天1次,噴1-2次即可。 [2] 

背扁黃耆主要價值

背扁黃耆種子入藥,稱沙苑子潼蒺藜,在《本草綱目》記載為“沙苑蒺藜”,有補腎固精、清肝明目之效,主治腰膝痠痛、遺精早泄、遺尿、尿頻、白帶、神經衰弱及視力減退、糖尿病等症。全株可作綠肥、飼料;根系發達,也是水土保持的優良草種。 [1]  [7] 

背扁黃耆保護現狀

保護級別
背扁黃耆在《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》中屬於無危(LC)。 [5] 
參考資料
  • 1.    背扁黃耆  .植物智[引用日期2019-12-19]
  • 2.    鄧友平 等.市場緊缺中藥材種植技術[M],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,1994年09月第1版,第183-185頁
  • 3.    蔓黃芪  .植物智[引用日期2023-03-24]
  • 4.    趙建成,裴林著.河北省野生重點藥用植物潛在分佈區預測及其生態適宜性評價: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,2018.02:93
  • 5.    蔓黃芪  .植物智[引用日期2023-03-24]
  • 6.    黃璐琦,姚霞主編.新編中國藥材學: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,2020.07:185
  • 7.    李克紹.李克紹中藥講習手記 李克紹醫學全集 第2版: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,2018.06:202-203
  • 8.    背扁黃耆|Astragalus complanatus  .植物誌庫[引用日期2023-05-07]